摘要: 通过实证干预研究、运用写意曼陀罗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效果,旨在提升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干预的有效性。采用生命目的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PIL)、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上海某高校的女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筛查出生命意义感得分低于常模的60名女大学生、纳入实验,配对后随机分配到写意曼陀罗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作条件处理,实验组进行为期4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共8次的写意曼陀罗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活动前、后重复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命意义感、焦虑和抑郁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生命意义感、焦虑和抑郁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命意义感高于干预前,焦虑和抑郁水平低于干预前;实验组的生命意义感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低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对照组数据没有显著变化。写意曼陀罗绘画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女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
摘要: 在临终安宁疗护的临床研究中,尤其是在心理精神层面,自我感(sense of self)常被视为一个核心议题。然而,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且对理解临终心理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生命历史时序感(sense of life chronology),却鲜少被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临终阶段可能出现的紊乱,为研究临终过程中心理精神状态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作者在安宁疗护临床实践中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探索了生命末期患者的自我感与生命历史时序感的交互关系。文章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针对临终生命历史时序感知紊乱的临床调适模式,旨在通过叙事性心理-心性调节,帮助患者重构生命历史的连贯性与时序感知流动性,恢复个体的心理-心性平衡,从而提升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心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