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死学
  • 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传统生死学”专栏主持人引语

      2023(1):1-4.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1

      摘要 (218) HTML (214) PDF 258.88 K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人”之为华人,是由中华文化塑造的。不管是就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而言,还是就未来的建构而言,“华人生死学”作为关乎“华人生死”的学问或者“华人”关于“生死”的学问,当然也离不开中华文化,不管是就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而言还是就未来的建构而言。何况,“生死学”这一词语的生成本身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心性学”这一中华文化的土壤与背景。

    • 生死之际:理解、诠释与治疗 ——从佛教“剎那生灭、了生脱死”说起

      2023(1):5-16.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2

      摘要 (260) HTML (491) PDF 594.51 K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论文旨在经由佛教“剎那生灭、了生脱死”的思想,进一步以阐明“佛教的生死学”并运用于吾人所处的实况,指出生死学思维的重要。首先,我们由“了生脱死”进入论题,因之而引用“网际网络”之比喻而指出一念生灭与业识的牵引,深入探析,并阐明“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的道理。再者,人之心念,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吾人当化念归意,转意回心,致心于虚。穿透一切语言的限制与权力、利益的纠葛,我们才能进到实存的境域,去领受智慧之光,而生命真正定准就在剎那生剎那灭,当下慈悲唤醒生之意义来。这须由“戒、定、慧”的修行体悟,才能豁显生死安顿的意义。

    • 儒家生死观

      2023(1):17-28.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3

      摘要 (376) HTML (1037) PDF 548.10 K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子对“生死”问题采取回避态度,深层之意是把重心放在对“生”的思考上,形成了敬始慎终的生死观。珍爱生命从自爱开始,保全身体,养护生命;重视生命价值,提倡孔颜之乐;在天命与人事关系中,强调知天命,尽人事;修身养性,超凡入圣,提升生命境界;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三不朽”,必要时“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中国人自古以来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道佛为辅的模式来解决生命信仰问题,当今青少年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文化上说是由于割断传统文化,出现民族性精神危机的结果。我们要在反思现代教育缺失的基础上,构筑理想的生命教育理念,加强生命教育,珍爱生命之存在,提升生命之价值,创造生命之魅力。

    • 护理实习生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间的中介作用

      2023(1):29-41.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4

      摘要 (357) HTML (194) PDF 463.64 K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实习生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死亡焦虑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湖南省3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中的PROCESS插件检验死亡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360名护理生的死亡态度偏向自然接受。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0.002)占总效应(0.016)的12.5%。 结论:死亡焦虑在护理实习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关注护理实习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死亡焦虑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向的死亡态度。

    • 过一种“品尝死亡”的生活 ——死亡反思何以带来成长

      2023(1):42-56.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5

      摘要 (333) HTML (550) PDF 517.83 K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死亡反思指由直面死亡引起的关于生死的深度反省和审视。区别于死亡焦虑、恐惧等情感反应,死亡反思更接近于一种认知状态,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思考。无论现实案例,还是实验室研究,都显示了死亡反思会导致个体选择坚定而真诚的生活,获得成长。情感合理性假说、双重存在系统和创伤后成长模型分别从情感反应、认知加工和心理适应角度阐述了死亡反思何以带来成长,为深入研究死亡反思的心理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最后,本文强调:生与死不能割裂开来,厘清死亡反思带来怎样的成长以及如何带来成长,是为了呼吁过一种“品尝死亡”的生活,从而“向死而生”。

    • 墓碑亲属类与非亲属类称谓语的指向性意义——对北京某公墓的考察

      2023(1):57-72.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6

      摘要 (104) HTML (185) PDF 1.04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称谓语是对人们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的定位,而作为非交际情境下的墓碑称谓语在亲属与非亲属语义特征的选择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点。本研究从称谓语的指向性意义出发,基于Blommaert的指向性秩序理论分析了北京某公墓墓碑上对逝者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尽管亲属类称谓语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意义,但非亲属类称谓语所指向的层级需要结合墓碑整体和语境来判断。称谓语的选择指向了不同层级的逝者身份认同,进而为逝者纪念的私人性或公共性提供了合法性。

    • 患者临终前家属的焦虑情绪和应对

      2023(1):73-81.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7

      摘要 (151) HTML (266) PDF 432.02 K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患者临终前,陪伴在旁的家属,通常会经历强烈和复杂的情绪过程。本文以安 宁病房中患者临终前家属的焦虑情绪为重点,描述了家属焦虑情绪的表现,分析了家 属焦虑情绪的来源,提出了安宁疗护团队应对家属焦虑情绪的原则和策略,并通过一 个案例,呈现了燕园安宁团队为缓解家属焦虑情绪所做的努力。

    • 死亡焦虑、个体关切与情感共通体之确立 ——兼评陆晓娅《旅行中的生死课》

      2023(1):82-90.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8

      摘要 (197) HTML (223) PDF 686.47 K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旅行者及其在旅途中所思所感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体化的内在经验。陆晓娅老师在 旅行过程中以生命和死亡为线索,探讨了人在面临死亡时作为有限的主体如困兽般的处 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这种赤诚的对于死亡的剥离和哲思让我们随作者在墓地、教堂、 古文明遗址、安宁病房甚至于一棵树、一把椅子、一片海面前心跳加快并同诸多他人的 灵魂产生了无声的对话。作者力图走出内在经验的限制,这是对于过往死亡价值认知的 再体认,也意味着打破主体与主体、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壁垒,从而以非理性的情感召唤 一种“共通体”的成立。本文意图从作者所做的努力,即从情感视角出发,探讨一种以 人类面对死亡时共通的情感为基础,人与人所能建构起来的共通体的可能,这种共通体 侧重点在于其自愿选择和自由性。

    • 死亡教育课程对护理本科生死亡恐惧的干预效果评价

      2023(1):91-103. DOI: 10.12209/j.hrssx.23060109

      摘要 (273) HTML (178) PDF 777.85 K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护理本科生死亡恐惧的现状,进一步探讨死亡教育课程干预对本科 护生的死亡恐惧的即刻影响。2021 年 10 月至 11 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 样,进行为期 5 周共 960 分钟的死亡教育课程干预,采用死亡恐惧量表对 129 名护理本科生在开课前及课程结束后当天进行测量,比较课程干预前后学生死 亡恐惧的得分差异。护理本科生对于死亡恐惧程度较高(3.64±0.64),进行死 亡教育干预后,护理本科死亡恐惧得分有所下降(3.56± 0.57),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1);101 名(80.8%)护理本科生对课程干预具有积极体验,死 亡教育课程干预对缓解护理本科护生的死亡恐惧具有一定的效果,护生对死亡教 育课程的教学反馈良好。今后可考虑进一步在其他年级及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中 推广使用。

    • 国内外儿童心理安宁疗护对策研究综述

      2023(1):104-113. DOI: 10.12209/j.hrssx.23060110

      摘要 (96) HTML (399) PDF 691.27 K (7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每年患有不可治愈疾病的儿童数量持续增加,患儿对安宁疗护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但我国目前在儿童安宁疗护领域开展的研究仍然有限,尤其在心理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本文在儿童安宁疗护的定义和疾病范围的基础上,对安宁疗护中患儿的心理变化特点分三阶段进行分析,并探讨改善患儿心理状态的相关对策。在面对死亡和病痛时,患儿的心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医疗过程、生活环境变化、死亡教育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使患儿出现害怕、恐惧、焦虑、悲伤、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在儿童安宁疗护中,应建立符合我国现状的本土化儿童安宁疗护服务,加强对患儿心理状况的关注,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干预方式,并给予患儿及照护者心理和社会支持,改善患儿心理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 护士对过渡至终末期的肿瘤患者提供安宁疗护的体验

      2023(1):114-122. DOI: 10.12209/j.hrssx.23060111

      摘要 (164) HTML (183) PDF 590.44 K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士对从治疗期过渡到终末期的肿瘤患者提供安宁疗护的体验,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 12 名肿瘤科护士,就治疗为主过渡至终末期患者的护理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采用 Colaizzi 资料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提炼出以下主题——护理认知多样、安宁疗护实践较丰富、而谈论死亡及病情告知是主要障碍,个人知识欠缺及组织设置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科护士认知正面多于负面,安宁疗护实践较丰富,但影响因素明确,应增加资源配置、健全机制、加强培训,为更多的终末期肿瘤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宁疗护。